车生活 > 城视

一个月前 | 赵振兴 | 
[导读]自行车,在许多人的私人词典里,是一个与“父亲”合二为一的温情词汇。而当曾经熟悉清脆的车铃声,渐被汽车的刺鸣所取代,面对拥挤的城市,人们开始怀念那段可以轻快畅行的马路岁月。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  自行车,在许多人的私人词典里,是一个与“父亲”合二为一的温情词汇。而当曾经熟悉清脆的车铃声,渐被汽车的刺鸣所取代,面对拥挤的城市,人们开始怀念那段可以轻快畅行的马路岁月。
 


  如今,私家车已经占用了出行的大部分空间,可在曾经特殊的时代里,一个家庭拥有一辆自行车,是比后来拥有一部私家车更为奢侈的事。在记忆里,骑上单车,风声在耳边作响,衣摆飞扬,那时真的就觉得,自己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,而无论去哪里,都无所畏惧。

  其实,解放初期,自行车尚不普及,但作为一种奢侈高档的交通工具,国家在1950年就将它纳入到税收管理之中,需要上牌照与申领执照。“文革”初期,自行车牌照变成红色字体,由于自行车的普及
,牌照开始变小,直到改革开放后,才再次变大,制作工艺更为精致,并具有反光、防伪等功能。

  1989年之前,拥有一辆自行车还需要纳税,一年为二元四角,纳税后便可以拿到一枚税牌放在车前以示纳税,税牌一年一变。1972年以前为铝制,1973年以后为塑料材质。当然和现在的公车一样是免税的,税牌为“免”字。
 


  而作为当时最紧俏的工业品,自行车也是结婚物资之一,流行的“三转一响”当中的“一转”就有自行车,并且还是凭票购买,没有票有钱是买不到的。


  到20世纪80年代末,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辆。靠自行车,中国人第一次整体改变了自己的速度。当时,上海永久自行车总厂曾计划用2到3年的时间,形成年产自行车250万辆的能力。


  自行车曾是中国过去的生动写照,它曾经是中国制造的象征,和当时蓝黑灰色的着装一起,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。20世纪80年代,中国被称为“自行车”王国,美国前总统乔治•布什在北京就曾收到两辆自行车作为礼物。
 

 

 

 


  只是如今,随着私家车的井喷式发展,骑行愈来愈像一场行为艺术。自由行游客的惊诧和惊喜,从各个侧面修订着时间对于一桩铁钉一样的事实所施加的作用,是磨蚀、是巩固、是摇撼、是刷新、是捶
撞,都多了一分反讽的意味。

 

 


  也许,自行车并未远去,只是人们的视线被更多的现代化工具填满了。现在的城市并不适合骑自行车,但我依然愿意相信,骑着自行车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。

分享到:
已有 条评论
评论
您可以登录车生活后评论
昵称*

验证码:

看不清楚?换一张

热门文章

城市·热点

最新评论

版权信息

伟讯科技 车生活网 版权所有 豫B2-20100015-4 powered by 车生活网